短信登录 密码登录
注册金英杰账号
1.辨表里
(1)表证:发热恶寒同时见,内脏证候不明显
(2)半表半里证: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
(3)里证: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,以脏腑证候为主,凡非表证、非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,一般都属于里证的范畴
2.辨寒热
(1)寒证:寒+冷痛+喜暖+不渴+蜷卧+液清稀+小便清长+大便稀溏+面色㿠白+舌淡苔白润、脉紧迟等
(2)热证:热+赤+喜冷+口渴+烦躁+液黄稠+小便短黄+大便干结+舌红苔黄燥少津、脉数等
3.辨虚实
(1)虚证:畏寒,得衣则减;久病;喜按;脉无力
(2)实证:恶寒,添衣不减;新病;拒按;脉有力
4.辨阴阳
阴证:里证、虚证、寒证
阳证:表证、热证、实证
5.证候相兼(无矛盾):表实寒证
6.证候错杂(至少一组矛盾):表实寒里实热证,如寒包火证
7.证候转化:表里出入、寒热转化、虚实转化
8.证候真假:
(1)寒热真假:内部、中心(胸腹)的表象为真,表现在四肢末端、外部为假。真热假寒(阳盛格阴)、真寒假热(阴盛格阳)
(2)虚实真假:真虚假实-“至虚有盛候”、真实假虚-“大实有羸状”
1.心-心悸;肝-情志相关,循行部位:巅顶,两目,乳房,胸胁,少腹,会阴;脾-食少、腹胀、便溏;肺-咳喘;肾-腰膝酸软;胃-胃脘疼痛,嗳气,呃逆,呕吐;胆-胆怯易惊。
2.心气虚证、心阳虚证、心阳虚脱证:症状表现由轻到重;心血虚证:色白,无热象;心阴虚证:色赤,有热象。
3.痰火扰神证:有痰有火;痰蒙心神:有痰无火。两者共同症状:神昏。
5.寒痰阻肺证:有寒象,苔白腻,脉弦滑;风寒犯肺证:有表证,脉浮紧;肺热炽盛证:热象,舌红苔黄,脉洪数;风热犯肺证:有表证,脉浮数;燥邪犯肺证:燥邪犯表;痰热壅肺证:痰黄稠量多,苔黄腻,脉滑数。
7.脾气虚、脾不统血、脾虚气陷、脾阳虚,都有脾气虚的基础见证。
8.胃阳虚证:胃脘冷痛,喜温喜按,畏寒肢冷;胃阴虚证:胃脘嘈杂,饥不欲食,隐隐灼痛,呃逆,干呕,口燥咽干;胃气虚证:胃部按之觉舒,气短懒言,神疲乏力。
9.肝阴虚证:阴虚,虚热表现明显;肝血虚证:血虚,无热象。两者共同症状是头晕眼花。
10.肝阳上亢证-上实下虚:头重脚轻、腰膝酸软,舌红少津,脉弦有力或弦细数;肝火炽盛证-实热:目赤肿痛,胁肋灼痛,口苦口渴,便秘尿黄,吐血,舌红苔黄,脉弦数。两者共同症状:头晕胀痛,面红目赤,口苦口干,急躁易怒,耳鸣失眠。
11.肝阳化风证-上实下虚;热极生风-实热证;阴虚动风-阴虚证;血虚生风-血虚证。
12.胆郁痰扰证:胆怯、惊悸、眩晕、呕恶、烦躁、失眠。
13.肾精不足证:先天不足有关,以生长发育迟缓、早衰、生育机能低下;肾阴虚证:腰酸而痛、遗精、经少、头晕耳鸣+虚热症状;肾阳虚证:腰膝酸冷、性欲减退、夜尿多+虚寒症状。
14.肝胆湿热证:胁肋胀痛、胁下痞块、黄疸、口苦等肝胆疏泄失常表现为主,以及寒热往来,妇女带下黄臭、阴部瘙痒等症状;湿热蕴脾证:脘腹胀闷、纳呆呕恶、大便溏泄等受纳运化功能失常为主,以及肢体困重,身热不扬等表现。
17.肝脾不调证、肝胃不和证两者都有肝郁的表现,胸胁胀痛、抑郁易怒,两者的区别在于肝胃不和证有嗳气、吞酸的表现,肝脾不调证有食少、腹胀、便溏的表现。胃肠气滞证的肝郁症状不明显,只有脘腹胀痛走窜、嗳气、肠鸣、矢气的表现。
1.气虚证:气短懒言,身倦乏力,自汗,动则加重,舌淡脉虚。
2.气陷证:气虚+脘腹坠胀,大便稀溏,内脏下垂、脱肛、阴挺。
3.气不固证:气虚+自汗、流涎不止;大便失禁、遗尿;妇女崩漏,滑胎;男子早泄、遗精。
4.气脱证:呼吸微弱,汗出不止,面色苍白,口开目合,神识朦胧,二便失禁,脉微。
5.气滞证:胀痛、窜痛、疼痛部位不固定,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,脉弦。
6.气逆证:肝-头痛、眩晕,甚至昏厥、咯血;肺-咳嗽频作,呼吸喘促;胃-呃逆、嗳气,或呕吐、呕血。
7.气闭证:突发势急、症重昏厥,内脏绞痛,二便闭塞,呼吸气粗,声高,脉沉弦、脉有力等。
8.血虚证:面色、眼睑、口唇、舌质、爪甲颜色淡白,头晕眼花,心悸健忘,手足发麻,脉细、脉无力。
9.血瘀证:自觉刺痛、痛久拒按、痛处固定不移、夜间痛甚,肿块,出血色紫暗,或夹血块,肌肤甲错,舌紫暗,有瘀斑瘀点,脉细涩或脉结、代。
下载医学APP 听医学好课 高效备考 |
下载金题库APP 刷好题 强记忆 |
关注官方公众号 资讯、福利 不错过 |
上一篇:中医内科学不得不看的考点知识
下一篇:【中医】中医内科学考点汇总
金英杰医学教育 (jinyingjie.com)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07444号-3 京ICP证160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88号 京网文(2017)9355-1061号